解密“中国画虎第一村”

近日,2023“打卡中国·读懂中国式现代化”活动走进“中国画虎第一村”——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北关镇王公庄村,来自俄罗斯、韩国、罗马尼亚、巴西等国的代表探索了“画虎村”依靠特色文化产业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“密码”。从以前很贫穷,到如今住洋楼、开轿车,一幅画从几十元卖到几百万元,虎画是怎样带领村民走上幸福路的?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画虎第一村书画院院长王建民。

文/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冯秋瑜图/受访者提供


【资料图】

40余年的“虎画之路”:

村民自建画室从临摹到原创

作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、中国画虎第一村书画院院长,王公庄村56岁的农民画师王建民十分钟爱自己的事业,也为家乡如今蒸蒸日上的发展面貌感到骄傲和欣慰。

“我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,小时候我们村穷,但是我父亲和爷爷都喜欢画画,我16岁的时候,他们供我去外地学画画。到我21岁成家后,自己一方面种地,一方面画画,一张画从最早卖几十元,到后面的几百元、几千元、几万元乃至几十万元,到现在最贵的一幅画能被拍卖到600万元,我和村民们走过了40余年的‘虎画之路’。”王建民说。

王建民介绍,40多年前,这个位于豫鲁两省三县接合部的偏僻小村生活条件差,群众多以卖红薯秧苗为生。但穷则思变,时任村支书王田谋和画师王培灵商量着教村民们学绘画“拔穷根”,于是,村里几位以年画、素描、肖像走乡串户的民间绘画艺人组织了16位自愿学习绘画的村民,一起拉土、垛墙、脱坯,盖起了一间房子作为他们的教室和画室。王建民的父亲王培灵就在这里传授画技。

20世纪90年代,王建民等四人去郑州卖画,无意中发现虎画在郑州字画市场上非常畅销。于是他们就买了几张,回到村后开始临摹。他们把自己临摹的作品拿到集镇上去卖,每张竟卖了5元,四人高兴得手舞足蹈。

后来王建民又到郑州和商丘的动物园进行实地写生和拍照,把老虎的特点、动作、姿态、毛色一一详细观察,力求把老虎的神态、特点、表情都画得淋漓尽致。买虎画的客户渐渐多起来后,王建民和老一代画师们发现,凭一己之力已经做不完订单,于是他们开办学校带村里的学生画画,“小虎”们也渐渐成长起来。

“骑着老虎奔小康”

年产值近亿元90%以销定产

王建民回忆,那时候,他们这四个“先行一步”的画师每人都买了摩托车,惊动了全村,而他们四人也是村里最先装电话和买小轿车的。后来,王公庄村挂起了“一张画一亩粮,牵着老虎奔小康”的标语。

慢慢地,王公庄村的画作开始小有名气,尤其是柔软、厚重的“撕毛”画法,村民们从去集镇上卖画,到有人来家里购画、订画,他们在国内工笔虎画的收藏市场上占了很大份额,村民的生活越过越好了。“家家住上了小洋楼,不少还买了几台轿车。我们村80%的土地已经进行了流转,村民们现在种田就是图个乐趣,种点家里的小菜园。”王建民说,自2000年以后,村里的标语也进化成了“一张画10亩粮,骑着老虎奔小康”。

如今,王公庄村年销售画作9万余幅,年产值近亿元。1562名村民中有900多人从事绘画和相关产业,其中还有中国美协会员2人,省级美协会员73人,市、县级美协会员200多人,绘画经纪人56人。而这些虎画的均价在五六千元左右一幅,根据画作水平,也有卖到几万元一幅,甚至几十万、几百万元一幅的。

王建民介绍:“从高、中低端来看,我们有十几位省级会员的作品走入各大拍卖行,中端的作品也进入了收藏市场,低端市场也有,普通老百姓也能挂得起我们的作品,所以生意非常好。”

王公庄村第一个卖画的经纪人、现任村支书王建金对记者介绍,村里陆续成立了画家协会、艺术馆,相继获评“全国绿色小康村”“全国文化(美术)产业示范基地”“全国十大书画村”“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”“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”等称号,文化产业日渐成熟,带动村民致富。这个“中国画虎第一村”的品牌,已经以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,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一张文化旅游名片。

通过政府牵线,王公庄村的虎画作品相继在中国美术馆、国家军事博物馆、中华世纪坛、上海美术馆、深圳美术馆等进行了多次展出,还在海外多个国家进行了展出,目前村里90%以上的绘画作品以销定产,40%的作品出口到海外。

除了单独画“上山虎”“下山虎”以外,王建民前些年还带领村里的画师们集体创作一些大的、好寓意的构图,如2008年他们向北京奥运会捐赠了由2008只虎组成的400米长卷,获得了吉尼斯世界纪录;他们还曾为上海世博会创作了“百虎图”。而这几年,网络直播平台也在助力虎画的传播,通常几十人做一场直播能销售出几千幅虎画,销售额可达几十万元。“村民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了。”王建民说。

(来源:广州日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