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康平江:与时间赛跑,是对“中风”患者的爱与救赎

苏滨


(资料图片)

没有哪种疾病会像脑卒中(俗称中风)一样,瞬间让人失去尊严:四肢麻木、口眼歪斜,言语含糊,甚至瘫痪在床。

卒中,犹如一把悬在中老年人头顶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,随时可能落下,砸碎一个家庭的幸福。

而在基层,卒中救治面临两大挑战,一是患者对疾病认知不够,首诊医生对卒中的早期症状识别能力不足,导致误诊或延迟治疗;二是基层医院资源整合缺失,挤压了卒中救治的时间窗。

与时间较劲

快到11点半了,曾翔感觉心慌手抖,他知道是低血糖又犯了,想起身喝点水,可卒中门诊的门口还站着几位患者,他又坐了下来,继续叫号。他觉得相比之下,对于那些卒中患者而言,时间才是最宝贵的。

见到过许多卒中患者因耽误治疗而残疾、甚至死亡,亲历过许多患者突然中风而治愈的快乐,作为平江县第一人民医院(以下简称人民医院)卒中病室主任,曾翔见证了一群人为了“以时间换生命”的努力与作为。

7年前,脑卒中患者并没有专门的门诊室,也没有急救所需的绿色通道,治疗效率低下。

2015年起,卒中中心建设在国内开始由探索到逐步成熟,其快速、规范、高效、系统的模式与卒中治疗理念高度匹配,深得业界青睐。

彼时,“五大中心”建设成为人民医院是最紧迫的任务,医院瞄准了这个契机,率先启动卒中病室建设工作。2017年5月,经湖南省卫健委批准,医院卒中中心成立,在当时,这是湖南省启动该项建设的四家试点单位里唯一的县级医疗机构。

作为医院的“一把手工程”,依赖行政力量的加持,卒中中心以一种全新的医疗模式出列:以卒中患者的识别、救治、康复为纽带,整合了急诊科、检验科、放射科、介入室、神内科、神外科、手术室、康复医学科等科室力量,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流程再造,专门为急危重症患者设置的“绿色通道”在该院首次开通。

作为平江首个单病种科室,卒中中心的系统化建设,打破了以往低效率救治现状。最能说明问题的一个数据是,2022年,从进院到溶栓,平均时长仅用了45分钟,比起初的50.76分钟整整缩短了5分多钟。

“别看只有短短的5分钟,对卒中患者而言,每一分钟时间的争取都是非常宝贵的,一个科学依据是,每延迟1分钟溶栓,将导致190万个神经元死亡。”曾翔强调说,“更为关键的是,脑细胞没有再生能力,一旦脑细胞死亡,后续的任何抢救,都无法使之死而复生。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卒中患者,都留有失语、偏瘫、认知障碍等后遗症的原因。”

卒中宣教的喜与忧

年轻而富有活力的卒中团队带着理想和激情投入到紧张的创建之中——

科普团队上山下乡,行程5000余公里,进村义诊,广发宣传画册,借助微信、抖音等新媒体宣教,所有的努力指向:

卒中健康知识启蒙;

对全县乡镇村680余名医生进行卒中规范化诊疗培训,规范首诊医生对脑卒中患者的识别和康复指导;

为了加强能力建设,上百余人次的医生护士被选送至省内、省外参加卒中专科学习;

一时间,关于脑卒中的诊治与健康科普,在人民医院内部及平江县所有乡镇搞得轰轰烈烈。

7年来,曾翔接待过成千上万个卒中患者,但至今让他记忆深刻的,是卒中病室成立后接诊的第一个卒中患者。“一位患者的亲戚,刚好参加了我们的一次义诊活动,在患者发病后,立刻觉察可能是脑梗,赶紧将患者送到我们医院。通过溶栓,患者很快恢复了健康,通过多年回访发现,那位患者至今非常健康。”

“从识别到治疗,没有任何耽搁。”在曾翔看来,这就是健康教育的意义。可喜的是,近几年来,人民医院完成静脉溶栓上千例,取栓23例,这意味着,近千个家庭被拯救。

然而,事实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尽如人意。平江县地处湘、鄂、赣三省交界,是一个山区大县,100多万农村人口散居各地,经济和文化水平相对较低,对卒中知识的了解尤其不足,给宣教工作带来巨大挑战。

科普不抵达,疗效就滑坡。曾翔一直遗憾的是:由于识别的困扰以及需要紧急溶栓时家属的犹豫,相当一部分卒中患者并没有得到有效治疗,沦为残疾人、甚至死亡,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损失。

“全国范围内,居民的中风风险仍然高发,其健教工作是一场持久的战役,我们任重道远。”人民医院院务委员、卒中中心主任李春海接受采访时表示,“脑卒中是可防可治的,尤其是卒中初期的患者,及早干预,完全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。希望全社会共同参与,让脑卒中健康知识传播到平江的每一个角落。”

一个冬日的黄昏,阳光透过窗户,在长长的走廊洒下一道金色的光芒。突然,从病房传来的歌声引起了刘星星的注意,只见一位病人的床边上还挂着心电监护,鼻子上输着氧,手上还有留置针,却还是在家属的配合下引吭高歌。

“一边是触手可及的生命之光,一边是生命力的顽强迸发,这个画面一直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,”作为卒中病室护士长,刘星星非常感慨,“没有人能阻挡病人对于未来生活的期望,蓬勃的生命意志需要更多人的温暖拥抱。我感觉,我们卒中团队所有的奔波付出,都是对患者的爱与救赎,都有着美好的价值和意义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