环球百事通!【基金观察室】要警惕杨金金、刘畅畅之流的基金经理

寒暄的话就不多说了,直接进入主题。打算做一档能够长期坚持下去的栏目,能够帮助到大家更清楚了解基金经理。原因很简单,权益类基金本身就是一个概率的选择,盈亏完全取决于基金经理的选股择时能力。

今天要讨论的是杨金金和刘畅畅,相信大家对于这两位基金经理并不陌生,都是曾经的网红基金经理,两者之间存在了不少的共性。

其一,成名之路很相似,出道即巅峰


(资料图)

刘畅畅是2010年就加入华安,一直都是研究员,直至2020年1月才开始担任基金经理,管理经验3.22年,2021年迎来巅峰,管理规模从不足1亿迅速扩张到178亿只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。

杨金金是2014年进入长江证券,后面辗转到华泰柏瑞和交银两家基金公司,任职的也是分析师和研究员,还没有实战经验。直至2020年5月才开始担任基金经理,管理经验2.9年,同样也是2021年迎来巅峰,只用了一年半的时间,管理规模就从5亿骤增至121亿。

其二,同样是押中新能源赛道,业绩一飞冲天

在刚开始管理基金的时候,不管是刘畅畅还是杨金金,在2020年还是鲜有人知,业绩爆发期都是在2021年上半年,刘畅畅的代表作华安文体,2021年上半年净值增长32%,而同期的沪深300只是小幅上涨0.3%。

杨金金的代表作是交银趋势,2021年上半年净值增长25%,也是大幅跑赢其他同类型偏股型基金以及沪深300。

从他们的持仓来看,侧重配置的也是新能源产业链。

在2021年上半年,涌现出了一大波刘畅畅和杨金金之流的基金经理,操作手法都是类似的,起初管理规模都比较小,没有办法做好更好的配置,只能押宝一个赛道,这其实也是一众迷你基的无奈之举,不成功便成仁,赌性十足。

在2021年当时他们的管理经验也是1年左右,没有经历过市场的洗礼,赌对了赛道声名鹊起,规模骤增,但有没有与之相匹配的大规模资金管理能力,市场也已经给出了答案。

其三,吃相同样很难看

规模的迅速扩张少不了平台和基金公司的宣传造势,打造明星效应。这招在公募是屡试不爽,成名之后就开始大肆发行新基金,基金严重同质化。

仅在2021年刘畅畅就发行了两只新基金,2022年在市场下行当中强行再次强行发行新基金,

相对来说,杨金金要厚道些,2021年之后也就只发行一只新基金,在这方面要更为克制。

都知道规模是基金公司赖以生存的血液,只考虑扩张规模,而不去考虑基金经理有没有相应的管理能力,吃相的确很难看。

管理1个亿跟管理100个亿是截然不同的策略,规模小可以选择押宝一个赛道,或者说挖掘到一些黑马股。但规模大了,同样的方法肯定是不奏效的,黑马股一般都是市值偏小的,公募有严格的“双十”限制,再好的公司也不能配置超过10%。基金经理又有多少精力去捕获这些黑马股。规模大了,就更要注重配置,这对于管理经验才1年左右的基金经理来说,难度很大。所以,刘畅畅和杨金金这一年多以来的业绩表现平平,也就能理解了。

基金奉承的是长期持有,每年都能有黑马经理冒出来,但真正能让我们记住的,不还是张坤、谢治宇这些基金经理。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是真的经历过长期市场洗礼,能够给基民带来长期稳定收益的基金经理。

足球场上出现过不少“神童”,但在过去的十多年里面,让全世界球迷记住的也就是梅西和C罗。在球迷眼里,只要球队有他们出场,就是定海神针。基金也是如此。

规模骤增已经是事实,再去追究也是徒然,接下来还是要关注他们对于后期市场的布局思路,对于持有人来说,到底还有没有坚持下去的必要。

先看杨金金,从目前披露出来的定期报告可以看出来,基金经理对于后续市场是更为悲观,

对于2023年经济复苏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担忧,在持仓方面也会显得更为保守一些,会考虑往公用事业(就是电力相关),低估的周期板块(上游资源品)以及独立于经济形势的部分个股。杨金金的思路已经非常明确了,就是在2023年会放弃进攻,转为防守,对于持有人来说,就是要降低今年的预期。

再来看刘畅畅,从目前披露的定期报告来看,基金经理明显是要更为乐观些。

对于新能源产业链依然是很看重,同时也在增加经济复苏相关的消费、出行和地产板块。这样的配置还是比较常规,也没有太多的特色,这也是大部分百亿俱乐部基金经理的思路。其实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,刘畅畅也没有了个人特色,之后更多的就是追求市场的平均收益,对于持有人来说,想要赚取市场阿尔法收益的念想也是时候了断了。

今天就说这些多,对于基金经理的评论纯属个人观点,也没有任何贬低的意思。有提到的基金也仅仅只是作为案例说明,并不具备任何的投资建议。